我們一行人前往了菲律賓的一個村莊,幫他們蓋房子、給他們物資、陪伴當地小朋友跟家人,這一切看似都是我們的付出,但其實我們獲得的更多。
【知足常樂】
我們所在的村莊跟台灣環境相較起來算是非常落後,物資較為缺乏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當地的居住環境,房子面積並不大,甚至可能比有些人在台灣的房間還小。洗澡、上廁所則是要用瓢子自己舀水,睡覺則睡在非常簡陋的床墊上。然而,儘管生活非常困苦,我卻從沒看過他們有一絲絲的不開心,也不曾聽到他們在抱怨什麼,反而每天用比太陽還熱情的笑容與我們打招呼,用不太流利的英文跟我們聊天。這不為了得到什麼利益,就只是單純地想與我們互動交流。還記得我的home媽說:「你送的泡麵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食物!」當我聽到時,眼眶不禁濕了。
【樂於分享】
試想一個情況,假設你只有一張床墊可以睡覺、一顆糖果可以吃,你會與他人分享嗎?
當自己用都不夠了,或許很多人的答案是不會吧。然而,在那個村莊裡幾乎看不到這種情形。
旅途中,志工們被兩兩分配到不同的家庭裡。雖然每個家的狀況不同,但幾乎所有home 爸、 home 媽都寧願自己鋪被子睡在地上,也要把家中唯一的床墊讓給我們睡。除此之外,當地的小孩也很樂於分享。還記得有一個小女生玩遊戲拿到一顆糖果,她把糖果打開,咬了一半,我問她:「你在做什麼?」她笑笑地把另一半的糖果分給旁邊的女生說:「她是我妹妹。」
糖果對當地小孩來說並不常見,很難想像她們還是這麼樂於分享。「獨樂樂,不如眾樂樂」,我想這句話拿來形容他們再適合不過了。
【包容】
還記得剛進到村莊不久,就有一個化著妝、穿著像女生的人走出來迎接我們,走近一看才知道他是個男生。他全身充滿自信,絲毫不害怕別人的眼光,一舉一動都是非常自然不做作的。他們的這種坦然讓我吃驚,也帶給我反思。想想在台灣,如果有人的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不同,或許受到的會是排擠、霸凌、謾罵,但在那村莊裡,大家都是抱持著相當包容的態度,尊重彼此的不同,我不敢說整個菲律賓都是這種態度,但那村莊確實讓我大開眼界。
結束了為期一個禮拜的志工服務,全部都是我們在付出嗎?不是,其實我們獲得的更多,他們教會了我們如何be yourself;如何在個體、個性、差異中包容並尊重;如何去愛。
但是be yourself 是不夠的,做完志工後更要improve yourself,把以前常常抱怨、自私、不懂得分享的自己變成一個知足常樂,樂於分享的人。
最後,也感謝辛苦的Vesta 工作人員,有你們,才有這些活動;有你們才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。